保定阜平县:产业走新路 黄土能生金
2018-11-29 09:57  来源:保定新闻网 作者:晨曦
1
听新闻
(原标题:阜平县:产业走新路 黄土能生金)
 
阜平不“阜”,全县209个行政村中有164个贫困村,占比78.5%;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1万人,贫困发生率54.4%,是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阜平不“平”,绵延的太行山,只给全县20多万人留了21.9万亩耕地,人均仅0.96亩。
 
但阜平的干部群众不甘于贫穷落后。吹开历史的尘埃,我们会看到一段阜平干部群众跟随中国共产党,宁死不屈,为新中国的成立流血牺牲的峥嵘岁月;打开时间的卷轴,我们会看到一幅党和国家横向同频,纵向同振地支持老区群众向小康奋进的感人画面!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阜平县看望慰问贫困群众。一声声殷殷嘱托,为阜平县明确了穿越现实困顿的清晰路径;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迸发出烛照阜平未来发展的耀眼光芒。
 
富民产业,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是保持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近六年来,阜平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扎实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地落实,坚定信心,以愚公移山的意志,勇于创新的精神,下好“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但又步伐稳健、波涛涌动而又和风细雨的产业扶贫攻坚硬仗。
 
保定阜平县:产业走新路 黄土能生金
 
阜平县委书记刘靖到香菇园区调研
 
育新业——破解“穿旧鞋走新路”的难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重头戏”,但阜平这场“戏”能唱什么?
 
阜平最出名的莫非大枣了,但长期以来,大枣产业面临着“年景好价格低、年景差产量低”的问题。大枣好吃钱难赚,过去漫山遍野的枣树,如今大多已经“自生自灭”了。
 
太行山是“吝啬”的,不说给不了阜平县几个像样的产业,就连像核桃那样的山货,群众都得省着用来招待客人,更别提肩负起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任了。
 
一穷二白的“家底”,给阜平干部群众出了一个毫无头绪的难题:阜平已有的、传统的产业类型以及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式,历史经验证明,是不足以支撑全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如果没有新的产业要素注入,在过去基础上简单组织再生产,阜平将原地踏步、“山河依旧”。
 
产业发展既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也不能畏首畏尾、困于现实,那全县扶贫产业到底要发展什么?阜平县党委政府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阜平时做出的重要指示要求里找到了答案:“脱贫攻坚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
 
形势不等人!阜平县党委政府肩上的担子重了,但脚步更勤了:一年多来,他们走遍了阜平的山山凹凹,认真调研,寻找思路;他们跑遍了周边县(市)成功的产业项目,学习他山之石,打开门路;他们访遍了各大相关部委部门、科研院校,把脉问诊,寻找良方……
 
“最终我们把打造绿色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定位,立足自身优势,围绕精准扶贫,确定了食用菌、中药材、林果业、手工业、光伏等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阜平县委书记刘靖介绍,全县在扶贫产业选择上既做到了因地制宜,又兼顾长短结合,避免了产业选择单一同质化。
 
因地制宜,在阜平是个“细活”:每个乡镇的自然条件大不相同,甚至同一乡镇的村子之间,产业发展的环境资源也是千差万别。做“细活”,需要下“绣花功”,那几十本关于全县扶贫产业的规划报告,足以证明阜平县党委政府把“绣花功”下到了极致。
 
《阜平县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估报告》,为全县打造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阜平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全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搭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清了思路;《阜平县“十三五”农业专项规划》,确定了全县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产业布局和相应对策;《阜平县致富产业到村入户规划》和《阜平县十三五产业精准脱贫规划》,为全县产业扶贫能够实现产业规划到村到户到地块提供了科学指引……林业生态经济、林果产业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畜牧水产等产业,也都有相应的科学规划。
 
阜平县党委政府用苦心下的一番苦功夫,北果园乡宋家沟村的脱贫户王平可能并不清楚,但他每天在自家承包的蘑菇大棚里采蘑菇的脚步,牢牢占据某运动软件上的榜首。香菇,以前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出现在王平家的饭桌上,“香菇价格一直很贵,过去没钱舍不得吃。”成为菇农后,王平依然舍不得吃,“现在香菇价格依然很贵,一级菇一斤能卖到6元左右。”
 
从大城市北京回到家乡的穷山沟,王平并没有多少失落,因为从一个背井离乡的民工到一个半年就挣了5万的菇农,后者明显更具吸引力。“我们穷山沟里有了能留住人的产业了。”王平说。
 
脱贫攻坚需要人才、人力、人气,阜平县和大城市“抢人”的资本,就是大力发展“有活干有钱赚”的富民产业。
 
比如只用了3年时间,投资8.6亿元,建设棚室5000余栋,产量3.5万吨,产值2.5亿元,辐射带动贫困户4200户,贫困人口8200人,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的香菇产业;比如种植面积累计达到51.3万亩,覆盖13个乡镇,180个行政村,辐射带动贫困户6769户1.5万人,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的高效林果产业;比如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598家,总产值达到6.8亿元,辐射带动贫困户9800人,人均增收4100元左右的特色养殖业;比如种植面积1400余亩,棚室744栋,覆盖8个乡镇11个行政村,辐射带动贫困户260余户,户均增收4200元的设施果蔬产业;比如涉及服装、玩具、箱包等20个行业,覆盖到104个行政村,辐射带动贫困人口6000余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左右的家庭手工业……
 
如今,走在阜平任何一条公路上,哪怕是通往最偏僻村落的无名小路上,两侧的产业项目不间断、不重样。“五年多来,我们阜平的变化翻天覆地。现在的阜平,随处是香菇大棚、木耳大棚,漫山遍野的苹果、梨、桃子,一幢幢新楼、一处处厂房正拔地而起!”阜平县县长贾瑞生介绍,如今的阜平,到处都是富民的产业,到处都是挣钱的路子,到处都是繁忙的景象,到处都是脱贫的希望。
 
保定阜平县:产业走新路 黄土能生金
阜平县大台乡柏崖村土地整治项目
 
建园区——破解“穿新鞋走旧路”的难题
 
谈起前两年发展产业的情况,大台乡柏崖村贫困户王梦磊还停留在挖“育林坑”的印象里。政府发展核桃产业,他上山挖过“育林坑”;政府发展苹果产业,他上山挖过“育林坑”……于是柏崖的山上到处都是“育林坑”,坑里的果树换了一种又一种,最后老王也没见“育”出个啥来。
 
“育林坑产业”,是对过去阜平县扶贫产业现状的形象描述。长期以来,阜平产业发展处在“种在地里就是种植产业,养在圈里就是养殖产业”的初级阶段,扶贫产业长期面临“有资源缺规模、有产业缺龙头、有产品缺品牌、有门路缺资金、有项目缺技术”的问题 。
 
产业扶贫,在阜平是场硬仗。打硬仗,排兵布阵是关键。十八大以来,阜平县委县政府统一整合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集中发力,按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思路建设扶贫产业园区,让扶贫产业有链条、有品质、有品牌、有保障、有市场,最终实现把大产业做强、小产业做精的目标。
 
在天生桥镇南栗园铺村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园区的香菇技术员张林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在园区当了不到3年技术员后,徒弟怎么超过师傅了?“技术超过我们了,规模超过我们了,效益也超过我们了!”在占地700亩、拥有食用菌凉棚217个、暖棚41个的园区内,张林自愧不如。
 
徒弟超过师傅,并不是因为徒弟“偷学了手艺”,只不过师傅有好技术,徒弟有好思路:按照“政府+金融+科研+企业+园区+农户”的六位一体模式和“统一建设棚室、统一制作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种品牌、统一回收产品、统一销售加工”的六统一分模式来建设园区,最终让徒弟超过了师傅。
 
“六位一体”把香菇产业发展所涉及的要素全部集中在园区,而“六统一分”把香菇产业所有的生产销售环节全部集中在园区。“园区既是销售平台又是生产平台,既是服务平台也是保障平台。”阜平县副县长赵敏涛介绍,园区把产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发展为抱团发展、并肩作战。
 
从民工到菇农,王平并没有遇到多少坎儿;没资金,到县金融办的村级服务站填了份申请表,没几天5万块钱的扶贫小额信贷就打在了卡上;没技术,园区统一聘请的技术员开展现场式教学、“保姆式”技术服务,县里还专门成立食用菌科学研究院,组建专家技术队伍,负责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大棚是园区里的嘉鑫公司统一建的,菌棒是嘉鑫公司生产的,香菇是嘉鑫公司统一收购的,我们还有了自己的‘老香菇’品牌。”王平说,在园区里卖力气踏实,操心少、保障多,山里人的汗水,再也不是一文不值了。
 
大园区带动大产业,阜平县香菇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甚至有些领域达到全国之最,只用了3年时间。截至2017年底,光是食用菌产业,阜平县就已流转土地1.8万亩,建成百亩以上园区54个。
 
如果从空中俯瞰阜平县的产业版图,山沟里鳞次栉比的香菇大棚是为一景,而山上错落有致的层层梯田,更让人直观感受到一场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发展变革,正生动地演绎在太行山上。
 
2015年年初,当几十台挖掘机开到柏崖村的山上时,把正在山上放羊的王梦磊吓了一跳:挖“育林坑”用得着这么大动静?荒山的土坷垃里能挖到什么宝贝?
 
后来,如何在荒山里挖“宝贝”,老王看得真真切切:曾经的沟沟凹凹,如今一马平川;曾经荒草灌木丛生的荒山,变成规模良田。
 
“我们利用国家土地‘占补平衡’政策,采取‘政府+企业+村委会+农户’的模式,对坡度25度以下的荒山进行高标准有序整治开发,建设高效林果园区。”大台乡党委书记郑玉丽介绍,目前全乡共整治土地4100亩,建设高校林果园区5个。
 
种地,柏崖村的村民个个都是行家,但要是在土地里谋富业,没有一个人敢拍胸脯,否则贫困村的帽子,不会把柏崖村遮得严严实实。于是全村整治出来的1200亩良田,村民心甘情愿地交给河北省光存生物有限公司来管理,这笔买卖实在划算得来:每亩每年600—800元的流转费,每个月2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再加上5年以后园区纯利润与村民五五分成。
 
而这笔买卖对公司来说,也是稳赚不赔。公司稳赚不赔的“资本”,是借助村里大规模的土地资源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公司先进技术经验等。“农业产业现在面临着没有规模就难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的现实困境。目前,大台乡的荒山整治项目切实解决了公司发展面临的难题,光是在柏崖园区公司就种植了1000多亩的有机苹果,在大台乡公司总共发展了两个园区。”河北光存生物有限公司经理刘卫廷介绍。
 
在昔日的荒山上,阜平县整治出了脱贫希望:群众富了,企业赚了,产业兴了。目前,全县共完成荒山土地整治新增耕地3.8万亩,覆盖24个村6000余户贫困户,带动贫困人口1.84万人。
 
鼓点声声急,催人步步紧。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阜平县委县政府用总书记的“关怀”,标注全县脱贫攻坚的新方位;用总书记的“嘱托”,为全县向小康奋进注入新动能。迎着东升旭日,承载梦想航船,阜平县干部群众用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模式,发展超前、持久、稳定的扶贫产业,让“黄土变成金”正生动地演绎在阜平大地上!
标签:
责任编辑:清风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