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粼 曹航 杨茗茜
近日,在共青团榆林市委的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产业发展调研实践团赴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金海村开展了实地考察和调研。本次参观学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深入了解榆林市家庭农场产业发展、市场销售及相关政府政策的相关状况,以期为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夏长绿浓,瓜果丰盈。2024年8月6日,实践团成员对马艳美家庭农场负责人杨营进行采访。杨营回顾了农场的起步背景及发展历程。
实践团成员采访马艳美家庭农场负责人杨营 朱惠欣供图
马艳美家庭农场于2019年成立,最初尝试种植樟子松,但因市场不景气亏损严重。近年来,马美艳和丈夫杨营二人在榆林市农业部门的帮助下转向大棚种植,开始种植桑葚、芝麻香瓜等特色果蔬产业。逐渐发展成当地妇孺皆知的“菜篮子”和“果盘子”。在发展特色种植的同时,还引进了白绒山羊实现种养结合,利用废弃秸秆进行生态处理。另外,该农场还发展了休闲采摘、观光旅游、农家乐、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新产业,年接待游客近1000人次,带动周边4个乡镇,100多户农民发展大漠绿色果蔬,户均增收3000至4000元。该农场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农场”“省级示范农场”。
图为马艳美家庭农场种植的桑葚品种介绍 朱惠欣供图
在谈及主要经济来源—桑葚的效益时,杨营指出,尽管大棚种植效果较好,但风沙对露天桑葚的品质影响显著。经过多方学习与研究,他们计划通过大棚改造和引进新技术来提高经济效益。除了直接销售,农场还曾尝试将桑葚加工成茶和干果再出售,但最终因政策限制用地使得这一计划未能落实。
在市场销售方面,杨营不仅致力于增大农场经济效益,还通过分发种苗和拓宽销售渠道来带动周边散户创收。目前,农场销售主要依靠线下渠道,通过与榆林市当地合作公司来推动销售,另外,来农场放松娱乐的游客也会促进一系列产业发展。
此外,农场始终坚持采用环保措施,包括施用有机肥和减少农药使用并在蔬菜大棚内采用适度的轮作、轮休模式,未来,他们还计划引进高架栽培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以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走出一条规模适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瓜果飘香致富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马艳美家庭农场大棚,了解大棚情况 朱惠欣供图
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实践团成员了解了马艳美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也对家庭农场产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更意识到政府政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在经历了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动后,杨营夫妇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引进新技术和继续采用环保措施等方式,以期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