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助力乡村振兴 ——市农业局负责人就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答记者问
2018-12-07 10:44  来源:保定新闻网 作者:晨曦
1
听新闻
12月5日,我市召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局负责人就全市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农业产业扶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工作答记者问。
 
    问:今年我市全面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打造了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助力全市农业产业发展,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上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大学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进入新世纪,一大批践行“太行山道路”的专家教授,引入世界先进种植理念,推广前沿高端现代科技,孕育出“农业4.0”的高度智能化苹果种植管理模式,成功打造了“太行山第壹驿站”品牌。为充分发挥保定农业院校的科技优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倡导下,我市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复制推广“第壹驿站”模式,共同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全面提升保定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驿站整合了多方优势资源、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了科技培训范围、带动了产业脱贫攻坚、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了农村双创基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市共建设了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规划面积28.3万亩,涉及19个县(市、区)、25个现代农业园区、5家企业及合作社,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苗木、盆景等10大类26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近7万户。河北农业大学组织了300多名专家教授成立涉及农、林、牧、加工等多个产业的30支科研团队,100多个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在驿站得到转化、应用和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以来在产业扶贫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把“产业全覆盖”作为“七个全覆盖”首要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来抓。市农业局按照“长短结合、多点支撑、全面覆盖”的目标,采取“六个一”(搭建一个组织领导体系、完善一套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一套政策落实机制、抓好一批创新带动平台、培育一批特色扶贫产业、推行一套多产业共同发展举措)机制,有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目前,全市扶贫产业覆盖指数达到2.29,贫困县达到2.51,一个产业、两个产业覆盖率首次实现双达100%,贫困县3个产业覆盖率达到51%。全省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在我市阜平县举办,推广了我市和阜平县的经验做法。我市3个案例入选全省“十百千”工程10大典型、2个模式入选全省20个农业产业扶贫案例。申报65个扶贫龙头企业,打造了139个产业扶贫样板村,均高于省定任务和全省平均水平。率先研发启用产业扶贫云平台,为科学谋划实施产业项目提供大数据支撑。在贫困县建设了17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打造了农业产业扶贫新高地。
 
    问:我市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简要介绍一下节水、节肥、节药有关情况。
 
    答:根据农业农村部年度安排部署,我市坚持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持续深入推进节水、节肥、节药等专项行动,建立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做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节水方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品种节水、管理节水,全市冬小麦种植区基本实现节水小麦全覆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96,高于省平均值。累计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162.9万亩,地下水压采能力达到4116万立方米,亩均节水45立方米以上。今年实施季节性休耕5万亩,推广冬小麦稳产配套技术80.4万亩。
 
    在节肥方面,科学制定施肥配方,制修订施肥指标48套(个),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956.7万亩。示范推广缓控释肥4.1万余吨、103万亩。推广化肥新品种,应用微生物肥23万亩,液体肥7.5万亩,水溶肥15.86万亩。推广施肥新技术,玉米种肥同播536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化肥深施117.3万亩、分层施肥9.2万亩。开展施肥用量入户调查,据统计,今年1至10月,全市化肥施用量同比减少2%以上,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在节药方面,推广“控、替、精、统”的农药减量增效四大技术,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种植业农药使用量3901.4吨,同比降低4.9%,超省指标2个百分点以上。加大“一喷三防”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绿色防控面积393.5万亩,同比增长15%;覆盖率达到30%,比去年增长2.5个百分点。
 
    问:2013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请简要介绍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答:2013年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提出要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求突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努力促进农业由大转强、由多转优、由短转长的三个转变。2013年底召开的市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主要领导要求每个县(市)年内都要搞一个5000亩或10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四化”同步原则,统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2015年,市委、市政府发出通知,开展“一县一精品、一乡一园区”创建活动,到2016年已提前一年完成创建目标。2017年以来,在全市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再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多项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园区产业水平、科技含量、规模档次、品牌形象、管理效能和整合能力,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截至目前,全市(不含雄安新区)共规划现代农业园区面积248.5万亩,比去年底增长22.9%;累计建成面积121.9万亩,增长14.5%;流转土地68.8万亩,增长22.6%。园区内产业类型齐全,其中,种植业109.5万亩,占89.8%;养殖业2.5万亩,占2.1%;加工流通业1.1万亩,占0.9%;休闲旅游业3.6万亩,占3%。237家工商企业、28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园区建设,分别增长51个和45个,投资总额达370.7亿元。园区内注册商标172个,增加48个。累计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83个,其中,国家级后备产业园2个、省级精品园区3个、省级园区20个、市级园区97个、市级精品特色园区56个、县级园区66个。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数量连续多年在全省保持领先,成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桥头堡”。
标签:
责任编辑:清风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