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书坛的广袤星空中,总有一些星辰不以夺目的光芒刻意炫耀,而是以其恒久的温度、深厚的底蕴与独特的轨迹,吸引着有心人的静观与品味。亓文杰先生,这位以“汶水居人”自况的书法家,便是这样一颗值得深入探析的星辰。他生于齐鲁文化的沃土,长于时代变迁的洪流,数十年如一日地在翰墨天地间深耕不辍,其艺术人生,恰似一部沉静而丰沛的内心史诗,记录着一位艺术家对传统精神的执着守望、对个性表达的孜孜以求,以及通过笔墨与世界进行深度对话的文化自觉。
一、 根基:齐鲁风骨的浸润与早期艺术启蒙
1954年寒冬,亓文杰先生出生于山东昌乐。齐鲁大地,文脉悠长,孔孟遗风浸润千年,金石碑刻遍布乡野。这片土地所特有的深沉、厚重、质朴的文化气质,如同无形的胎记,深深烙印在他早期的生命体验中。昌乐,作为“蓝宝石之都”,其地质的结晶之美,或许在冥冥中也暗示了一种对内在品质锤炼与光芒内敛的追求。这种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构成了亓文杰先生艺术人格的底色——一种根植于乡土的坚实与诚恳。
他的青年时期,恰逢社会变革,但文化的种子往往能在缝隙中顽强生长。大学文化的系统学习,不仅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更锤炼了他的思维逻辑与人文素养。这段经历赋予了他超乎常人的宏观把握能力、严谨的组织结构感以及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力。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绝非仅仅是技巧的炫技,更是修养、性情、见识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早年的生活与工作经历,为他奠定了“文”与“质”兼备的坚实基础,使其艺术之路起步便带着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认。
至于具体的艺术启蒙,虽无详尽的公开报道,但可以想见,在那个传统文化逐渐复苏的年代,他对书法的热爱必然源于内心深处的召唤。从描红临帖开始,与古为徒,是每一位书家必经的阶梯。他对传统法帖的浸淫,是其后所有突破与创造的源头活水。
二、 淬炼:转益多师与“艺术突破”的自觉
亓文杰先生的艺术之路,并非闭门造车。其多重身份,清晰地勾勒出他活跃于当代书画界的轨迹,也见证了他转益多师、广泛汲取的艺术态度。
他的“突破”,首先体现在对多种书体的娴熟驾驭上。观其作品,无论是楷书的端严整饬,行书的流美生动,还是草书的奔放激越,他都能依据文本内容与创作心境,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且均能体现出扎实的功底。这种能力,源于长期不懈的严格训练和对书法本体的深刻理解。
其次,他的突破更在于“心手相应”的升华。从技法的熟练到意韵的表达,是一个质的飞跃。亓文杰先生显然超越了单纯追求形似的阶段,进入了“以书抒怀”的境界。他的笔墨开始更多地承载其学识、修养、情感与思考。点画之间,不仅是法度的显现,更是心绪的流淌;章法布局,不仅是空间的经营,更是意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痛苦的磨砺,也是欣喜的蜕变,是艺术家主体意识真正觉醒的标志。
三、 风貌:心迹双畅与“独树一帜”的格调
经过长期的临池、思考与熔铸,亓文杰先生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家风貌,可谓“心迹双畅”,即内心的修养与笔墨的轨迹相互生发,和谐通畅。
1. 醇厚典雅,正气充盈。 其书作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醇和、雅正。这得益于他对传统经典,尤其是晋唐法书的深入研习。用笔中锋为主,沉着痛快,力透纸背,线条质感饱满而富有弹性,无浮滑轻佻之弊。结体端庄而不呆板,欹侧而有呼应,整体气息堂堂正正,洋溢着一种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这与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政工师”生涯所积淀的正气是分不开的。他的书法,可以说是一种“有根”的艺术,根植于中华美学的正统血脉之中。
2. 刚柔相济,意蕴深沉。 在典雅的基础上,其作品又蕴含着丰富的内在张力。齐鲁文化的刚健质朴(“刚”)与文人书卷的温润含蓄(“柔”)在他笔下得到了巧妙的统一。时而笔力千钧,如金刚杵;时而韵味绵长,似绕梁音。这种刚柔并济,使得他的作品在静穆中见灵动,在平和处藏波澜,耐人寻味。特别是他的行草书,在法度之内纵情挥洒,节奏分明,气息连贯,能够将书写时的情绪起伏、文辞的意境内涵,通过笔墨的浓淡枯湿、字形的开合聚散,生动地呈现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背后,是他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体悟,是“心迹”的自然流露。
3. 文墨相生,内涵丰赡。 作为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亓文杰先生对诗文楹联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书法创作,常常与优美的文辞内容紧密结合。无论是抄录古典诗词,还是自撰联句,他都非常注重文字内容与书法风格的匹配与升华。以笔墨滋养文心,以文心提升书境,达到“文”与“墨”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形式的美,更充满了文学的意蕴和哲学的思致,观者不仅能欣赏其笔墨技巧,更能通过文字内容,与作者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感受其文化情怀与审美理想。
所谓“独树一帜的风格”,并非要完全割裂传统,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怪异面目。亓文杰先生的“独特性”,恰恰在于他将传统的养分、时代的感受、个人的修养与性情,进行了成功的、个性化的整合。他的风格,是自然流露的“这一个”,是“醇厚典雅、刚柔相济、文墨相生”的综合性体现,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与文化品位。它不追求惊世骇俗,而以内在的深厚底蕴和雅正格调打动人心,这是一种更为持久、也更为难得的艺术品格。
四、 追求: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艺术价值的彰显
亓文杰先生的艺术创作,其最终指向,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展示或个人情绪宣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
其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 在他的笔下,我们能看到对书法本体语言的尊重,对“中和之美”的崇尚,对“书以载道”精神的践行。他通过一笔一划,传递的是汉字本身的形意之美,是绵延数千年的文人传统,是“修身养性”的艺术功能。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这种坚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二,是“人书合一”的生命实践。 书法于亓文杰先生而言,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方式,是人格修炼的途径。他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学识见解、品德情操,潜移默化地融入笔墨之中。他的艺术人生,生动地诠释了“字如其人”的古训。观其书,想见其人,一位谦和、沉静、笃学、正直的学者型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由艺臻道、完善人格的追求,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所在。
其三,是积极入世的社会担当。 作为一位的艺术家,他并非蛰居书斋,而是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艺术推广活动,以其创作和影响力,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为繁荣当代书法事业贡献力量。这体现了一位现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
结语:
亓文杰先生,这位从齐鲁大地走来的“汶水居人”,以其数十年的执着与坚守,在墨海深处默默耕耘,走出了一条稳健而充满个人印记的艺术道路。他的艺术人生,是一部关于启蒙、淬炼、突破与成就的生动教材,展现了一位艺术家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理性、对内心的忠诚以及对文化的担当。他的书法,是心迹的真诚流露,是学问的自然外化,是人格的直观展现。在喧嚣浮躁的当下,亓文杰先生沉静笃实的艺术姿态及其作品所蕴含的醇正典雅、刚柔相济的美学品格,无疑为当代书坛提供了一种值得珍视的范式——一种根植传统、陶冶性灵、文质兼修、守正出新的范式。他的艺术之路,仍在延伸,其未来之作,更值得期待。
文/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