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美贸易战再度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总统特朗普于4月8日通过社交媒体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在24小时内撤回对美商品加征的34%关税,否则将于4月9日起对中国输美商品额外加征50%关税,使总税率飙升至104%。中方随即强硬表态“奉陪到底”,并同步宣布反制措施,包括对美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限制稀土出口等,直击美国高端制造业命脉。这场博弈不仅冲击两国经济,更引发全球供应链动荡与市场恐慌。
当前形势:关税“核弹”与系统性反制
此次关税战升级是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延续。美国自2025年初分阶段加征关税,覆盖范围从传统制造业扩展至电子、汽车、稀土等战略领域,试图遏制中国技术升级。中方则以稀土管制(中国占全球稀土加工能力的90%)、半导体自主化加速等精准反制回应,同时通过内需刺激政策(如1.5万亿元特别国债)对冲外需波动。
数据显示,美国对华进口额(4269亿美元)远超中国对美进口额(1478亿美元),导致美方企业和消费者承受更大压力。美国零售联合会警告,关税成本转嫁将推高物价,威胁550万个就业岗位;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东盟合作降低对美依赖,2024年对东盟出口增速已达18%。
全球影响:供应链断裂与金融市场震荡
特朗普的“无差别关税”政策引发连锁反应。全球股市在4月7日遭遇“黑色星期一”,恒生指数暴跌13.2%,日经225指数下跌7.8%。然而,港股在4月10日意外反弹,主要因南向资金创纪录流入(单日净买入355亿港元)及市场对短期利空消化的预期。
供应链层面,美国页岩油、半导体等关键行业面临断供风险,而中国稀土出口限制直接冲击美国军工与新能源产业。跨国企业被迫加速供应链重构,但东南亚国家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全产业链优势(中国电子行业配套率超90%,东南亚不足50%)。
未来走向:短期僵局与长期博弈
短期(2025-2026年):双方或陷入“囚徒困境”。美国中期选举压力与通胀风险(核心PCE或达3.5%)可能迫使特朗普部分回调关税;中国则通过“统一大市场”政策释放内需,并保留谈判空间。
中期(2027-2030年): 中美经济“脱钩”趋势加剧,形成“非对称平衡”。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率或提升至35%,美国则垄断3nm以下先进制程;区域贸易阵营化(如RCEP与美墨加协定)或成常态,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15%-20%。
长期(2030年后): 全球化进入“调整期”,多极化秩序显现。中国依托“双循环”战略,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输出规则;美国则面临美元信用削弱与盟友分化压力,欧盟已对美农业州实施280亿美元报复性关税。
结语:没有赢家的博弈与中国的破局之道
关税战本质是全球化结构性矛盾的爆发。美国试图通过单边主义重塑霸权,却加剧国内社会分裂;中国则以产业链韧性、政策定力与区域合作应对冲击。这场博弈或将加速全球秩序从“单极”向“多极”转型,而中国的破局之道在于深化市场化改革、科技自主化与开放合作。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天塌不下来”,但这场较量注定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重构的关键篇章。(卢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