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1966年出生,祖籍安徽。客座教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高级研究员,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资深玉器收藏及鉴赏专家、玉文化传播学者,人气博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玉器专家,中央电视台《一槌定音》淘宝嘉宾成员,武汉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收藏栏目常年高级顾问,国内银行保险系统国学文化讲师。
代表作品《一槌定音》2012年多期节目拍摄。沈华,男,汉族,1966年7月出生于吉林省,祖籍安徽。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在东风汽车公司工作时,担任共青团组织和基层管理岗位职务,1998年至2007年任职神龙汽车有限公司高管,并被派往法国任职交流。2007年赴北京任某汽车集团执行总裁,担任北京奥运会车辆服务救援总指挥的岗位职务,并圆满完成奥运期间的车辆服务工作而受到奥组委的嘉奖。2009年担任国内大型民营集团总裁助理等职业经理人职务。后来出任国内数家文化传媒、医疗健康企业的投资人。
自1984年起开始研究古玩玉器,先后发表有关收藏文章多篇,成为玉器研究领域尤其是辽金玉器方面享有一定声誉的中青年专家,被央视收藏节目《一槌定音》多次邀请为夺宝嘉宾,并且被聘为武汉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收藏栏目常年高级顾问。三十余年潜心收藏,把收藏当做一种理想与信仰,不沉迷于商贾利益,而是为文化续一脉络。在北京创办民间收藏组织《东篱雅集》,在武汉创办了民间收藏组织《麒麟汇》,拥有大批拥趸粉丝和收藏爱好者,致力于传播普及中国玉文化,2015年开始在北京举办《玉华悦章》和2018年《锦绣华璋》个人明清玉器刺绣补子收藏作品展,在武汉举办个人藏品《麒麟汇》展,在北京工美博物馆和沧州博物馆举办个人藏品展和文化专题讲座,在交流中收藏行为也便随之上升为一种艺术和享受——通过大家一起收藏,培养兴趣、陶冶情操、研究历史、挖掘精髓、弘扬文化、传承文明。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回望三十多年的收藏历程,沈华的收藏之路应该也同样可分为这三种境界。
沈华生于吉林,长在北京,1969年随父母从一机部发配到五七干校(现襄北劳教农场),在那里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儿童都不曾懂得父母每日参加批斗会和劳动改造的痛苦,记忆中最愉快的反而是父母说起老北京的时光,有什刹海、唐花坞的良辰美景,还有白云观、古城墙、大栅栏的风情。有戏楼书肆的风流雅趣,也有蝈蝈和蛐蛐的悦耳鸣叫,还有爆肚、焦圈儿、酱肘子、蜜供的唇齿留香,这些都在灵魂深处奠定了他一生中对中华文化艺术的启蒙和喜爱。以致于大学毕业一参加工作经济独立后,爱好就是开始收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在十堰参加工作到后来到武汉之前的沈华就是这收藏的第一个阶段,这时的他属于收藏门外汉,面对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收藏世界,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很想“望尽天涯路”什么都想要,在收藏行为上便是“通吃岛岛主”——不管萝卜与白菜,抓到篮子里就是菜,眉毛胡子一把抓,藏品不分品相、不究年代、不论产地、不辨开本,但有所爱,一并“有钱就任性”,不问质量,但求数量。收藏过瓷器、钱币、家具、杂项,可是结婚时朋友们送的一大块上等纯净的绿松石反而让他弃之如敝履,转手送人了。那时的收藏行为是一种率性而为,初萌收藏之趣,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信息还不是十分发达的十堰,业余时间泡在新华书店与图书馆里,查阅有关记载古玩知识的书籍,遇到看不懂的古书条目等问题就想方设法寻找,逐步积淀了对历史、古玩等方面的初步认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用这两句词来形容他“淘宝过程”的第二重境界,那是再恰当不过的。1996年,沈华被派往武汉出任神龙汽车公司管理人员,除了紧张的上班,最大乐趣就是周末早晨背上一瓶矿泉水、带上一个面包,在香港路文化市场和崇仁路集邮市场一逛一整天。和在十堰的时候不同,这个时候的收藏理念已逐渐趋向成熟,最初的那种懵懂已然进化为一种信念,他确定了个人的收藏领域和主攻方向——玉器。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论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很多独特的东西,但是哪些东西是西方文化所未见而为中华文明所独有?费孝通先生说:“在此,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玉器,因为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那个文化所没有或少见的”
“君子比德与玉”,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玉,被视为权力、地位、财富、尊严的象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弄玉吹箫、完璧归赵、玉碎瓦全…….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所以,它在中华千年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构成中,一直是一条主脉,也成为他30年收藏之路的一条主脉。从最初的遇到心仪的玉器,心跳加速,欲倾尽家财,必求“为我所有”而后快的一见钟情到为了某件玉器,“寤寐求之,辗转反侧,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憔悴,还有费尽口舌、极尽张仪苏秦之能的寻求,到历千山万水而求得一件的喜悦,藏品到手,视若珍宝,灯下观、日里看、梦里想,把玩不已,赞叹不已,佐酒以赏宝,聚友以骄矜,三五同道,同观共赏,心神俱醉,此乐何极!
2003年非典时期,沈华被派往东北任职,由于工作的缘故和压力的转移,对玉器的收藏开始系统的进行归纳;正是在哪里,和辽金玉器结下了今生的不解之缘,他认真地研究了北方历史发展的资料,发现神奇的北方土地曾经孕育了数个强大的帝国王朝政权,从鲜卑北魏到契丹辽国,从女真金国到蒙古元帝国再到满清时代,从过去的读万卷书开始行万里路,利用工作机会寻访北方的风土人情、文化古迹,从赤峰到阿城,从博物馆到旧货市场,都留下了他探寻的足迹,也寻求到了许多博物馆级别的珍贵的辽金玉带板、春水、秋山等玉器系列,这些小小的玉器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是一个时代的名片,其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后来都受到许多国内大藏家的一致肯定。
三十年筚路蓝缕,三十年风雨兼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沈华不会再为某种藏品失之交臂而顿足捶胸,唉声叹气,亦不会为购得一件藏品而手舞足蹈、志得意满,浸润玉器研究二三十年,蓦然回首,一生的渴求就在手中。
玉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一。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巨大工程中,玉文化应有怎样的担当?玉艺术品如何在实现价值回归的同时,实现道德、文化功能的回归?
2003年以来,沈华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玉文化理论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将收藏的感悟化为文字,写下了数十篇关于古玉收藏和鉴赏的文章,累计字数已经超过了10万字。其中有不少刊发于海内外诸多刊物上,2015年创作出版的玉器市场研究专著《慧眼拾宝》也在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始连续两年在武汉电视台推出《大家收藏》的专题栏目,几年内为国内的大型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和高端客户培训传统玉文化知识,未来期待在世界宝玉石市场上,能够和诸多的中国玉石艺术家们一起,以更远的目光、更高的立足点向世界发出玉文化的声音。
有人说:收藏家是人类文明物证的保护神。收藏家必须走出象牙塔,促进收藏体系秩序的建立和完善,让更多的民众领略收藏的魅力。沈华先后多次参加央视鉴宝节目《一槌定音》的拍摄制作,同时担任了武汉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收藏栏目常年高级顾问。并且在北京和武汉分别创办了民间收藏组织东篱雅集和麒麟汇,正在个人艺术馆将多年收藏的百余件收藏精品,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做这些事情的目的都是通过大家一起收藏,培养兴趣、弘扬文化、传承文明。
上善若水,君子如玉,沧海明月,流风迦雪,梦里寻求千百度,蓦然回首,正如百岁老人杨绛先生所言:“人心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以君子之心弘扬中华传统文是每个爱玉的藏家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责任。世界是个大舞台,玉器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传统玉文化的传播者,今后沈华还将在这条道路上一如既往、努力前行,为中华文化之河流向更广阔的世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辽金的玉器特点,辽金玉器和两宋相比,民间用玉、制玉丝毫不逊于两宋。受地域的限制和流通的影响,辽金玉器的用料相对两个极端,皇室用料多用上等和田白玉,其中不乏籽料精品,但更多的民间官宦用玉多以青灰、青花或地方玉为主,做工也有明显差异,因为受到中原唐宋文化的影响,辽金玉器形成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玉器群。辽金玉器的总体艺术风格沉郁浑朴,刚劲俊伟,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重要代表的体现。中国古代艺术品往往是形式复杂者内容简单;形式简练者内容复杂变幻,而辽金玉器的特点恰属于后者,造型精约,而所含意蕴则沉郁深刻。如此件留皮秋山人鹿佩,形式为佛教文化与秋山麋鹿结合二体的图案造型,自然恬和,然内含着充沛的生命力和生活气息,它们含情欲跃,雅致有生机,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爱意,以及人性的情与理的统一。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仔细琢磨却又觉得韵味无穷,其造型不拘一格,随意性很强,体现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淡素雅的艺术魅力。——摘自作者原创博文